“隨著政策與技術的雙輪驅動,車網互動在業(yè)界達成共識,聚合儲能潛力巨大。”清華大學教授、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表示,2040年預計車載電池總容量會超過200億千瓦時,相當于中國每天消費的總電量,而現在的集中式儲能不到1億千瓦時。
當下,中國在全球能源轉型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,電動汽車也成為綠色交通和清潔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。如何在電動汽車與新型電力系統之間尋求平衡點,助力我國汽車產業(yè)可持續(xù)、高質量發(fā)展,是全行業(yè)的共同目標。
在近日舉辦的2023IEEEPES電動汽車技術委員會(中國)年會上,來自政學企研的專家學者分析行業(yè)發(fā)展趨勢,交流前沿技術創(chuàng)新成果及落地轉化情況,探討電動汽車技術發(fā)展和車網融合互動新業(yè)態(tài)。
新能源汽車保有量攀升
近年來,我國新能源汽車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。2023年,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958.7萬輛和949.5萬輛,同比分別增長35.8%和37.9%,市場占有率達到31.6%,提前完成“2025年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占比20%左右”的目標。
與此同時,新能源汽車保有量也在不斷攀升。公安部近期發(fā)布數據顯示,截至2023年底,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2041萬輛,占汽車總量的6.07%;其中純電動汽車保有量1552萬輛,占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的76.04%。
“得益于國家前瞻性布局和企業(yè)的集體精進,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(yè)在全球已處于領先地位。”中汽中心首席專家、中汽政研副主任方海峰表示,當前新能源汽車競爭已經進入到了智能化下半場,統籌做好面向下一代新能源汽車的政策設計,才能鞏固和擴大來之不易的競爭優(yōu)勢,從而推動產業(yè)的高質量發(fā)展。
國家能源局電力司電網處處長孫嘉彌表示,充電基礎設施作為新能源汽車的重要保障,近年來也得到了快速發(fā)展,為我國新能源汽車的快速推廣應用提供有力支撐。根據中國充電聯盟的統計,截止到去年底,我國充電基礎設施總量達到859.6萬臺,同比增長65%。
電動汽車技術取得巨大進步和突破,在全球范圍內快速普及,這不僅是對傳統燃油車的一次革命,更是實現清潔低碳交通方式的重要里程碑。IEEEPES主席、香港理工大學教授鐘志勇強調,“過去一年,我們見證各種創(chuàng)新技術,不僅提升了電動汽車的性能和續(xù)航里程,也為用戶帶來更好的使用體驗。”
然而,“新能源汽車補能問題也有令人擔憂的一面,配電網不堪重負,充電費用上升,無序充電不可持續(xù)。”歐陽明高直言不諱地說,汽車行業(yè)當前都在發(fā)展快充,但大功率充電樁對電網造成很大沖擊,電動汽車初期建立的松散電網組合方式已經不適應產業(yè)發(fā)展。電池、車、充電、電網是強耦合系統,一旦出現問題就會影響電池安全。
車網互動儲能潛力巨大
在歐陽明高看來,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還會持續(xù)上漲,2030年預計達到2000萬輛。他說,“2050年電動汽車保有量預計達到3.5億輛,保守估計車載電池總容量達到240億千瓦時,未來的車網互動將在短周期儲能方面發(fā)揮主導作用。”
“車網互動是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,”中國電力企業(yè)聯合會副秘書長劉永東表示,雖然車網互動當前已經做了大量實踐與探索,但是從參與運營商數量、響應量來看,均不足1%,如何實現大規(guī)模車網互動成為了行業(yè)內遇到的一大難題。
劉永東指出,車網互動前提是要有足夠多的資源聚合,核心是讓車主及各利益相關方獲益。“車網互動在技術、標準和應用場景方面相對完善,需要從制度化、標準化、體系化三方面進行大規(guī)模推廣。”
值得關注的是,隨著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推進,新能源迎來快速發(fā)展。北京電力交易中心市場部副主任張圣楠表示,預計到2024年底,國家電網經營區(qū)新能源裝機容量將超過11億千瓦時,電力系統安全穩(wěn)定運行及新能源消納面臨巨大挑戰(zhàn)。
張圣楠補充道,通過創(chuàng)新電力市場機制,引導新能源車充新能源電,是從消費測促進新能源消納的重要手段;是推動供需協同,緩解系統運行壓力,降低全社會成本的有力舉措;是真正實現綠色出行,助力交通領域低碳轉型的有效途徑,意義重大。
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、中國汽車工業(yè)協會充換電分會執(zhí)行秘書長鄒朋認為,未來充換電產業(yè)融合、產業(yè)創(chuàng)新會進一步加劇;高電壓平臺設備的比例會進一步提升;換電標準化程度會進一步加快;有序充電在政策指引下會加快落地。
孫嘉彌也表示,作為行業(yè)主管部門,國家能源局一直致力于加快推動構建高質量的充電基礎設施體系。一是加強充電基礎設施的頂層設計;二是協同推進重點領域的充電設施建設;三是以點代面開展各類試點示范;四是推動完善充換電技術標準體系;五是持續(xù)推動國家充電服務平臺和監(jiān)測體系建設。
來源:中國經濟網
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