編者按 在一百年的非凡奮斗歷程中,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頑強拼搏、不懈奮斗,構筑起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,要教育引導全黨大力發(fā)揚紅色傳統(tǒng)、傳承紅色基因,賡續(xù)共產黨人精神血脈,始終保持革命者的大無畏奮斗精神,鼓起邁進新征程、奮進新時代的精氣神。紅色基因,電力傳承。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堅守初心使命,做好經濟社會發(fā)展電力“先行官”、架起黨聯(lián)系群眾“連心橋”,以實際行動踐行人民電業(yè)為人民企業(yè)宗旨。“紅色基因 電力傳承”欄目為您講述廣大電網員工傳承紅色基因,汲取精神力量,服務經濟社會發(fā)展、服務人民美好生活的生動故事。
河南,自古就在九州之“中”。
中,是不偏不倚、不蔓不枝的“正”,是不行也行、行了更行的“軸”。一聲婉轉的土音,語尾格外短促,爽直而接地氣。
1887年春,黃河大泛濫。當年9月30日,黃河在鄭州下汛十堡處決口,“初三十余丈,越三日至三百余丈”,鄭州、開封洪水圍城。第二年,為了修復決口,黃河堤壩上安裝了第一臺發(fā)電機,用于夜間施工照明。至此,河南開始了有電的歷史。
這一起點,似乎標定了河南電力發(fā)展的某種氣質:與天地斗,于困中發(fā),決不認命。
紅旗渠精神:激勵人們?yōu)辄c亮家園而奮斗
巍巍太行山把最美的一段留給了河南。美,是要付出代價的。
山那頭,濁漳河滔滔不絕;山這頭,黃土地干涸開裂。數里山路,隔斷的是老百姓的活路。當地有民謠,“光嶺禿山頭、水缺貴如油”。
1957年12月,時任林縣縣委書記楊貴發(fā)出了“全黨動手,全民動員,苦戰(zhàn)五年,重新安排林縣河山”的號召。1959年,引漳入林的紅旗渠工程開工。修渠只能自力更生:沒錢,就想辦法湊;沒技術,就用土法、上人力;沒物資,就自制。辦法總比困難多。
“一顆紅心兩只手,自力更生樣樣有!”1969年,絕壁開、綠水來,紅旗渠全面完工。這是“新中國兩大奇跡之一”,創(chuàng)造奇跡的正是“自力更生、艱苦創(chuàng)業(yè)、團結協(xié)作、無私奉獻”的紅旗渠精神。同期,依靠艱苦創(chuàng)業(yè),電力事業(yè)也熱火朝天。1960年,全國農村群眾辦電經驗交流河南現場會議召開,縣、社自制電機等自力更生的經驗向全國推廣……
在紅旗渠指揮部舊址所在地盤陽村,村民愛說“掄錘的都是實在人”。他們對拎著工具箱的供電員工也感到親切,因為他們是愿意“畢力平險”“叩石墾壤”的當代愚公。
沿太行山往南,途經郭亮掛壁公路。雄壯蒼涼的峽谷間,一道“鏤空”公路凌云萬仞絕壁。曾經,郭亮村的村民只能靠懸崖邊的700多個石階進出,每次出行都是一次冒險。很多人一輩子沒出過山,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。1972年開始,13名漢子,花了5年時間,讓一條長1250米的公路穿山而行。
1977年,郭亮通路。1979年,郭亮通電。
郭亮所在的輝縣山區(qū),電網建設一直沒停步。2016~2017年,供電公司開展電網改造升級,郭亮村配變容量增加了兩倍多。如今,這里旅游業(yè)發(fā)展得風生水起,全電民宿、餐飲、影視基地熱熱鬧鬧。
這只是河南省4.7萬余個行政村中的一個,也只是河南省竭盡全力實現“戶戶通電”的一個小側面。1998年開始,經過兩期農村電網改造,到2005年年底,河南仍有18.8萬戶74.8萬人沒用上電。郭亮附近的松貢水村也是個禿石嶺,大多數村民都出山討生活,只剩4戶村民點著馬燈,不愿下山。這些無電區(qū)大多集中在深山,通電成本巨大。據測算,河南平均每戶無電戶通電的投資額是一般農村用戶的近10倍。不計成本,“戶戶通電”,一個不少!
紅旗渠精神激勵著所有人為點亮自己的家園而奮斗。
2007年8月25日,桐柏縣城郊鄉(xiāng)陳大莊村最后22戶無電戶家中的燈亮了起來,河南提前完成了歷時1年多的“戶戶通電”。
至拙亦至巧。這種拼命硬干的精神,讓人口大省河南的每一戶居民都用上了電。
焦裕祿精神:引領人們把群眾的事做對做好
習近平總書記將焦裕祿精神概括為“親民愛民、艱苦奮斗、科學求實、迎難而上、無私奉獻”。2020年年初,國網河南省電力公司將共產黨員服務隊統(tǒng)一以“焦裕祿”命名,為的就是傳承焦裕祿精神。
蘭考是焦裕祿奮斗的地方。
綠樹村邊合,小麥覆隴黃……無法想象,這里就是曾經那個無盡黃沙天的蘭考最大的風口——東壩頭鎮(zhèn)張莊村。
總書記去過的閆春光家,靠著電氣化的全自動養(yǎng)雞棚成了村里的致富帶頭人;曾經的貧困戶張保強家裝了光伏板后,每年能多賺3000元……更深刻的改變在蘭考發(fā)生。
就在3年前,這里還因為化石能源匱乏,用能要靠外來電和油氣。2018年,蘭考成為全國首個農村能源革命試點建設示范縣。國網河南電力在這里建設了能源互聯(lián)網平臺。到2020年年底,蘭考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超過78萬千瓦,年發(fā)電量12億千瓦時,占縣域全社會用電量的71%。曾經因風而困的蘭考,這一回,因風走到了能源清潔低碳轉型的前頭。
放眼全河南,用好電并不是一件容易事:以煤為主,缺油少氣,風光一般,水電資源基本開發(fā)完畢。河南能源“天資”平平。你不來,我就去。讓資源“乾坤大挪移”的特高壓,從河南走向全國、走向世界。
自2009年1000千伏晉東南—南陽—荊門特高壓交流工程投運,到如今河南建成“兩交兩直”特高壓工程,電網受電能力突破1500萬千瓦。2020年12月,世界首個專為輸送清潔能源而建設的特高壓工程——青豫直流工程投運,每年400億千瓦時的青海風光發(fā)電,點亮河南之燈。
這是中部崛起的底氣,也是實現碳達峰、碳中和目標的底氣。在青豫直流工程的落點駐馬店市,芝麻產業(yè)是特色產業(yè)。一家芝麻加工企業(yè)的負責人說,他們淘汰燃煤生產線后,每到冬天,燃氣生產線會因為“限氣”而不穩(wěn)定。青豫直流工程投運后,用電無虞,芝麻開花節(jié)節(jié)高。
用好電這件事,看似平常最奇崛,成如容易卻艱辛。
把群眾的事做對、做好,需要時代呼喚的焦裕祿精神。
大別山精神:指引人們苦干、實干、拼命干
1947年6月30日夜,還在魯西南戰(zhàn)場酣戰(zhàn)的劉鄧大軍揮師南下,千里挺進大別山,8月底到達大別山區(qū)。解放戰(zhàn)爭從戰(zhàn)略防御轉為戰(zhàn)略反攻。
大別山,“二十八年紅旗不倒”——從1921年起,中國共產黨在此陸續(xù)建立黨組織、開展農民運動。
經歷了長達28年的革命活動和斗爭,大別山革命紅旗屹立不倒。這里誕生了“堅守信念、胸懷全局、團結一心、勇當前鋒”的大別山精神。
河南有電,倏然已134年?!逗幽想娏I(yè)志》記載了河南有電以來的歷史。
河南電力工業(yè)的“前半生”,在蹣跚、在踱步,幾欲傾頹。到新中國成立時,全省發(fā)電設備總裝機容量不到1萬千瓦,而且都是低溫低壓機組,電廠的電只能就近使用,輸送電壓最高僅為3.3千伏。誰曾料到,70多年后,這里的輸電線路、電壓等級、裝機容量都不可同日而語。我國第一條500千伏線路、第一條特高壓交流工程都發(fā)軔于此。
從沒有電,到用上電,到用好電,再到不去刻意想著電。電自然而然,呼吸與共,看不見,想不到,卻少不了。
從被饑餓困擾的“水旱蝗湯,河南四荒”,到成為全國糧食生產核心區(qū),再到食品加工業(yè)蒸蒸日上……今天的河南,國內生產總值長期位居全國第五,正加速向經濟強省邁進。河南電網在河南經濟發(fā)展中從未缺席,彼此分享著同樣的成長邏輯,堅守著同樣的信念:為人民。
不忘初心、牢記使命,人民電業(yè)為人民。正因為精神力量代代相傳,中部崛起“新高地”,蓄力頗足,蓄勢待發(fā)。
河南,就是堅定信心、埋頭苦干、奮勇爭先,就是悄悄努力,然后讓人驚艷。
初夏的大別山,青翠蔥蘢,樹木豐茂,把山體遮蓋得嚴嚴實實,是打游擊的天然戰(zhàn)場。大別山的人們,更添一股執(zhí)拗與倔強。信陽新縣郭家河鄉(xiāng)的紅軍后代張愛華,57年來牢記“看好紅軍洞”的囑托,幾乎每天都要去后山紅軍曾住過的地方,到紅軍洞的碑前細細擦拭。
心中有信仰,眼里才有光。心中有信仰,才能守好光。
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,大別山精神,爍爍不息。
安土重遷的河南人對土地眷戀得深沉。當地人告訴我們,住在黃河邊的百姓,不重穿衣住房。一個竹籃高高掛在房梁上,里面就是全部值錢的家當。一聲“發(fā)水了”,大伙挎著籃子就能跑,而房子建得再好也帶不走。即使這般,戀家的河南人不到走投無路,不會離開黃土地。
不到迫不得已,決不挪窩。一旦下定決心,決不認命。干,就苦干、實干、拼命干!
河南就是靠著這股子不認命的勁兒,從躬耕農田,到躬耕能源。安陽殷墟博物館中,可覓得“中”字。“中”之本義,是高高飄揚的旗幟。
2019年9月,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指出,焦裕祿精神、紅旗渠精神、大別山精神等都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。這些生于茲的精神,滋養(yǎng)著河南,滋養(yǎng)著河南人,滋養(yǎng)著河南電網人……
評論